当前位置:
发布时间:2025-04-05 13:10:57
在油價方面,阿布蓋格曾經在2006年經歷過一次不成功的攻擊事件,當時就已經讓油價一下子每桶多了2美元。
就像我們剛申請了專利的『踏溯台南』⋯⋯」成大首創大一必修「踏溯台南」,西拉雅族人等在地文化都入列「踏溯台南」是成大從2017年(106學年)首創的新通識課,屬於大一學生的必修零學分課程,會帶領學生走出教室,實地體認台南在地鄉土、了解歷史演變和發展。成大文學院院長陳玉女教授曾在治院理念直言,「以理工聞名的成功大學,文學院創設伊始,為理工專業人才教授文學、外語、歷史等知識之輔助教學意味濃厚,附屬角色明顯。
不僅如此,蘇慧貞又來自醫學院區非常小的(公衛)所,所上只有9個老師,全校卻有1000多位老師。共有12條主題(包括像西拉雅族人的遷徒與安身、七股沿海區域的漁鹽生態等),涵蓋4條迴遊、8條尋溯府城路線,學生必需選擇1條主線、2條支線,期末需撰寫田野參訪報告。成大選出首位女校長蘇慧貞 校務代表連署籲重選《自然》期刊公布東亞科學明星:來自台灣的空汙專家、中文版「Siri」推手入榜作為成大首位「女校長」回想5年前就任校長,蘇慧貞不諱言「那當然是一個挑戰」,談起當初在海外跟校友見面時,從校友的介紹詞就可以看出端倪:「很歡迎蘇校長來,但我們也真不知道怎麼對待她,就好像沒有一個元素是對的,可是她居然就變成了我們的校長,你看,她是個女生,又不是我們學校的畢業生,然後,也不是工學院的,雖然來自醫學院區,可是卻來自一個很小的公共衛生,我們也不知道那裡在幹嘛⋯⋯但是我們真的很幸運⋯⋯」蘇慧貞笑著分享道,校友都對她很好,這樣的出場介紹其實也是好意、表達幽默的那一面,但卻也透露出社會上一些刻板印象。蘇慧貞談到,所有的事情到最後,如果在歷史的軌跡裡沒有留下什麼,大部分就只是那一霎那的煙火而已,「就像我很能辦活動,自己從小身邊也少不了掌聲,但是我會盡量保持清醒,掌聲過後,其實很空,除非你留下什麼。蘇慧貞期待,未來成大畢業生的共同記憶,除了住哪一個宿舍、玩過哪一個社團或共同系所之外,能不能開始對台南有更多的理解和情感,「透過這一門課,幾個世代之後,我們會有一群跟城市有連結的校友社群,不只是在台南念了成功大學,而是能夠理解台南、台灣跟他的關聯,進而去思考在400年的文化變遷裡能不能也有一席之地?」這幾年成大在人文領域的努力也不僅止於「一門課」,教育部2019年人文社會科學相關領域計畫,成大就拿下3件是全國之冠,科技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的補助,全國4案就有2案是成大。
但是現在的成大學生,我看到更多的『參與』,用英文可以更精確的傳達,就是『engagement』⋯⋯」面對這個沒列在訪綱的問題,蘇慧貞偏著頭、看著窗外遠方,思考良久後才回答出來。」在蘇慧貞的眼裡,這只是社會還在練習的過程,不同性別在參與一個過去在一個族群比例比較少的樣態,「我都會這樣想,就像媒體也會報導,某某男性成為某高中女校幾十年來第一個男校長。在那一刻你會醒覺,或許這便是中港完全無法融合的關鍵。
本來被視為極端而不切實際,卻在短短幾個月之中成為香港年輕人心中的訓喻。前往的商場兩個月才發生過警民混戰,是抗爭運動開始以來發生第一次的喋血事件。前奏開始,只要有人舉起雙臂做安靜手勢,全場便即刻進入合唱狀態。或許音樂結束後,此起彼落「香港人。
唱歌時,他們亮起手機上的照明燈,他們摟著彼此的肩。交通便利,人們放了工後能夠直接搭巴士或鐵路趕來聚集,圍繞商場中庭的迴廊,更是天然不需搭建的舞台。
一個鐘頭內,他們不斷重複著這首兩分鐘的戰歌。讓我想起五年前在台灣,洪仲丘事件發生之後,胞兄(吳易澄)以台語改編音樂劇《悲慘世界》名曲〈你敢有聽到我唱歌?〉隨後在各大社會運動,包含太陽花運動中發酵。我婉拒了多數邀請,其實並非不願意或無話可說,而是開展中的事件,讓我多數時間處於思考和敘事的混亂。此後在香港的每一役都不再「和理非」,而是刀光劍影。
身為歷史學徒的我,總覺事件離自己太近,是不可能有客觀註解的。香港的立場新聞訪問了名為Thomas dgxyhl的作曲者。這群在政府眼中的暴民,有提著雜貨的大媽,有剛剛放工,白恤衫刻意平整燙過的年輕中環一族,也有被舉起坐在爸爸肩頭的小男孩。我也算是個業餘的寫歌人,也給大小的運動寫過主題曲。
他說這三個月來逐步發現自己的極端化,一見警察就有恨,需要及時雨的解消。從六月初以來,香港的抗爭口號早已不再是「反送中、撤惡法。
政府開始研議的「禁蒙面法」終究無法阻擋香港人決定在此時,一一除下口罩。若說布萊希特(Bertolt Brecht)的群眾劇場拆除了面對觀眾的第四道牆,〈願榮光〉的合唱佈局,佔據四面的人群則全是主角。
網路上已經有多篇文章記錄了這首歌的誕生過程。從伊始就不沾任何商業氣息,純然草根。有人覺得太左膠、有人覺得太快樂。從寫就到全城傳唱,用不到一個星期的時間。在口號和歌曲不斷交替的一個鐘頭之中,任何人都能感受到在每一個人都能成為帶領者和秩序維持者的奇特力量。其實抗爭時唱歌從來不是香港人的戰術。
直到幾天前網路上一首「神曲」的誕生,我終於在三個月後再度鼓起勇氣,重新走入人群。那種帶著桀驁不馴、再激烈一分便是哭喊的呼求,是不親臨現場便無法真實體會的認同感。
但〈願榮光〉的製作過程和後起效應實在太特殊,讓人不得不捋袖為記。但與其說是戰歌,不如說是已經變容而被賦予了神異性的詩歌。
但從來沒有一首歌讓我驚愕它的出現如此意外無任何算計,氣勢如此磅礡,擴散如此洶湧迅速。註:煲底是香港立法會廣場示威區的別稱。
此刻這裡齊聚的每個人,都是歌裡吹散迷霧的「號角」,此刻便是約好相見的煲底。不消兩晚,YouTube上便出現各種版本的MV,每一支的按讚數都動輒以萬計。六月三十號在一個墜樓大學生的追思會結束後,一位年輕人在煲底爬上高台說:「希望有朝一日,我哋可以除低口罩相見。九月十日,香港大球場舉辦的亞洲盃外圍賽,〈願榮光〉順勢成了港隊的應援戰歌。
大型商場是人們歌唱行動的絕佳地點。」取而代之的,是「光復香港、時代革命」這句由自決派社運者梁天琦在三年前提出的競選口號。
〈願榮光歸香港〉是出身連登網上討論區的一首歌。在暴力已成為城市日常的香港,以希望餵養彼此,只是不知黎明何時來到。
沒有星級製作人,歌曲由年輕不願透露姓名的音樂人創作,歌詞是連登討論區用戶的集思廣益。在合唱之前,不同口號從人群中喊出,只要有一人高呼,就有群眾堅定而清晰的回應。
一場又一場的運動,原來可以如此集結。把歌唱完最後一遍,隔壁的年輕情侶對我說:「十點鐘一到,我們就大喊九月十五維園見好嗎?」果然又是一呼萬應。更會自卑,身為一個來自小確幸國度的台灣人,在此無法對身旁伸出任何及時的援手。這或許是〈願榮光〉製作背景最重要的「意圖」。
和我同行的年輕台灣同鄉,大學就來香港讀書唱歌時,他們亮起手機上的照明燈,他們摟著彼此的肩。
若說布萊希特(Bertolt Brecht)的群眾劇場拆除了面對觀眾的第四道牆,〈願榮光〉的合唱佈局,佔據四面的人群則全是主角。和我同行的年輕台灣同鄉,大學就來香港讀書。
沒有星級製作人,歌曲由年輕不願透露姓名的音樂人創作,歌詞是連登討論區用戶的集思廣益。這或許是〈願榮光〉製作背景最重要的「意圖」。
发表评论
留言: